尚视界丨亲生命设计:人类对自然的承诺
2023-04-27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恶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等问题愈发突出,建筑设计行业逐渐将重心转向了具有生态意识的项目通过“亲生命设计”来缩短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创造更加健康和高效的栖息地。本期尚视界,让我们一起赏析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建筑案例,从多角度探寻”亲生命性”在设计领域的具体应用。

 

图丨米兰“MoLo”移动与物流中心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想要回到“原始森林”的生存环境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那么,如何将现代建筑同自然界联系起来,增进人类福祉呢?对此,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们开始着手设计兼具在地性与环保性的建筑,第一步就需要依据当地的环境特点进行选材,经少量加工,这些材料可反映出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而激发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同时在当地推进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建筑。

 

Sunyata 生态酒店的设计和建造旨在展示城市场景中最佳场地大小的建筑如何成为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结构。酒店的建材主要以当地的可塑泥土为主,这些泥土经过加工可变为泥块、浇注土、夯土和泥浆混凝土等形态。自然光、通风和热量通过结合一种轻型的建筑砌块(在印度被称为“jaalis”)和遮阳技术来调节。该酒店的主要设计为承重结构,因此避免了混凝土柱。

结构设计上,酒店充分考虑了生物气候学原理,即利用场地周围的梯田,增加在季节性季风期间所收集的雨水量,同时让宜人的光线进入房间。这些在梯田收集的水会被储存到中央庭院或地基之间的大型蓄水池中,多余的水还可用来补充露天水井。随后,这些雨水会经过eco STP的技术处理被回收再利用,完成“从摇篮到摇篮”的可持续生命周期。

 

图源:ADCNSpotlight(左滑查看更多)

 

一般来讲,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空间的“亲生命性”,最直接、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融入绿植、水系等自然元素。值得注意的是,在“植物布景”的亲生命设计中,植物的选择需要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特征和可得性,以确保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能保持本真。以水景设计为例,设置水墙、水族箱、小池塘、喷泉和小溪等景观能增强人们对于空间、环境的自然感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减轻压力,放松身心,从而使人变得更加专注。

 

该场馆融合了茂密的绿色植物和用实木打造的未来主义设计元素,主体是一个桥梁形式的建筑,在其两根柱子之间是一个有着三维曲率的巨大拱顶。拱顶的弧度依据“双曲抛物面”的最小曲面生成,使用材料为CLT - 交叉层压木材,通过旋转,拱顶可包围整个项目,更好地保护其免受太阳辐射。

在项目底层的公共空间,其街道装置完全由白色混凝土通过3D打印制成。此外,建筑的阳台和屋顶种植了超过 2,500 种植物、灌木和树木等密集植被。这些“可呼吸”的滴水外墙可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持续焕新,成为人们享受乐趣的大型户外露台。

 

图源:谷德设计网(左滑查看更多)

 

在现代,人们多数时间都会待在自然光和人造光混合照射的房间里。然而,尽管人造光的技术一直在进步,至今也未能取代自然光带给人体的感觉,更无法满足人体正常运作的需要。人类的昼夜规律,或者说生物钟,主要是受到光接收量的影响,其次才是温度和其他诱因。如果人体在一天当中接触的自然光很少,那么人的生物钟就会产生适应性变化,进而影响办事效率、食欲和精神状态。所以,许多建筑师在设计时会坚持以自然光为先的原则,采用光影变化、光影强度,以及两种光源在空间中互补的方式,确保人造光的性能与自然光趋同,彰显光照领域的“亲生命性”特点。

 

该办公楼的设计方案是未来绿色城市的生态原型,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在建筑内部,垂直的循环系统能够满足自然采光与通风,其周边还设有休闲娱乐区域,可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建筑师基于项目坐落于水上的特点和自然界中梯田的设计灵感,构建了一座全新的码头和大型绿色退台,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充足的阳光和景观。此外,建筑中还设置有植物花园、温室、果园等等,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极大地优化了人们的空间体验。

 

图源:知末网(左滑查看更多)

 

在空气流通和热舒适度方面,亲生命性可体现在温度和湿度性质与变化上的补足。最适应的状态,应是空气综合质量使人感到舒适、有活力,同时还能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手动或自动调节热状态。

 

The vibes是一座生物气候办公楼,拥有多样化的开放空间和绿化。空间规划上,设计师通过一堵绿色的攀岩植物影墙,实现过渡区域与垂直循环系统和走廊的有机结合,使得相邻空间之间的温度能够长期保持舒适。约占花园面积 1/5 的大型反射水景,在越南南部太阳的热度下,可有助于改善室外区域的气候。此外,建筑外立面的竹制遮阳表皮减少了大部分热辐射,并在玻璃表皮上形成了缓冲区,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白天照明与空调的能源消耗,控制碳排放量。

 

图源:ADCNSpotlight(左滑查看更多)

 

为了进一步与自然建立联系,建筑师做出了身体感受和视觉上都能与周边景观直接连通的设计元素,将建筑和其所在区域之间的界限模糊化,抑制了“人工”感,宣扬了开放自由的观念,使建筑和自然融为了一体。

 

森林别墅坐落在“树枝状”的山顶悬崖边,拥有如田园诗画般的印度西海岸塔拉美景。设计师精心策划了树墅的建筑设计元素,使其与整个森林的热带环境相融合,创造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层次的透明度与开放性的模糊过渡空间。

在传统的热带屋顶结构下,元素和材质作为结构的一部分相辅相衬。玻璃木框架的弯曲角落将自然全景净收眼底,一层可移拉的玻璃强调着下方大型空间的开放性和通风性,空间的单一配色使得周围的绿色更加凸显。俯瞰周围的森林,树墅就像是一个为天真的孩童们量身定做的,广阔而又舒适的藏身之地。

 

图源:ADCNSpotlight(左滑查看更多)

 

除了融入植物和选材以外,仿生学与有机物/生物形态在建筑构造中的应用也能体现“亲生命性”。比如曲线,早在几世纪以前,就已经有很多建筑师通过观察植物与动物中的不对称线条来获取自然灵感。多项调查发现,人在精神上更倾向于有弧度的视觉对象,因为它们具有亲和性。所以在设计中,将有机物构造融入到建筑形态与景观小品的案例是十分常见的。

 

桑拿“海螺”位于日本直岛小入口附近的豪华露营设施“SANA MANE”的中心。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海螺”,整体由 150 层 CNC 加工的 28 毫米厚胶合板堆叠而成,其中实木桑拿房的平均壁厚约为450mm,具有隔热保温性能。外表拥有像贝壳一样的褶皱,为表面带来阴影效果。在内部,柔和的褶皱形状可以完美的贴合身体并提供舒适的坐姿体验。阳光从屋顶照进来,为人们创造一种冥想体验。

 

图源:ADCNSpotlight(左滑查看更多)

 

在空间规划和布局方面,亲生命设计以自然界中原有的样式为模板,并将它们转化为建筑的结构,效仿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这种设计手法能够极大地提升客人的幸福感,即使处于陌生环境中,人们依然能感受到舒适与安全感,激发创造力和探索欲。

 

住宅位于一处充满了灌木的偏僻郊区,看起来像一片光秃秃的虚无之地。为更好地融入自然,建筑在体量上呈现出十分简洁的几何关系,搭配金属坡屋顶,能够避免冬季积雪对屋顶形成的压力。在空间布局上,建筑选择了更接近集合式的空间布局,让建筑以一个紧凑的独栋体量矗立在这里。建筑的外立面与室内空间均为木材质所建造,在质感上达成统一,同时拼接的缝隙会让建筑看起来更加具有体量感,给人以舒适的视觉体验和居住体验。

 

图源:DIVISARE

 

总的来说,亲生命性,是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新趋势,需要从建材、空间、光照、空气、感官、仿生学以及建筑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这种设计手法能够影响人类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可以减轻日常压力、缓解身体疲劳,提升生产力和创造力,还能减少罹患疾病的风险。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生活,失去与自然的接触,人们就会逐渐失去生活的能量。亲生命性,是人类对自然的承诺。

 

注: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