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天尚|解码从城市公园到园林城市的策规认知
2024-05-21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上,从来都不缺少各式各样的花园,从清幽典雅的中式园林到以几何图形为主的欧式园林,各式各样的花园和园林遍布在世界的各个城市的各个时期。然而,历史上著名的公园和园林大多都是王公贵族的私产和私人领地,大众很少有机会窥视它们的美丽。直到现代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在城市中嵌入公园和园林,才使得公园和园林成为了大众都能享受和游玩的地方。

园林城市是指在当前城市的发展基础之上,合理利用生态学理论城市的生态功能进行改造,重点突出生态发展理念,扩大城市内的绿化面积,利用植树造林的模式为生物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当前生态园林城市已经成为了城市主要建构的形式之一,是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早在19世纪,就有欧洲学者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即将整个城市建立成一个巨大的花园,使得更多的绿色植物和生态美景出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这一概念也逐渐被今天的城市建造和规划者们普遍认可,并应用在了当代的城市设计中。

因此,本文就将逐步解析花园城市的概念和其在中国的发展,并简介其设计理念和发展思路,最后讲解几个成功案例。希望本文对有志了解花园城市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花园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于1820年提出,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条件,最开始的“花园城市”仅作为一个概念存在,并不具有基础理论。

直到70多年后的1898年,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家艾比尼泽·霍华德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其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指的是一种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城市的园林化和绿化,将大量绿地嵌入城市,并作为分隔城市单元的基本元素。在他的理论中,花园城市可以经过功能和人口疏解,在原有的特大城市周边远郊建设一批中小型城市。这些中小型城市的中心区域不再是通常的高密度办公建筑和商业区,而将分布一个巨大的公共花园。一旦某个花园城市饱和,便再度在周边远郊建设新的花园城市。为了让花园城市(群)服务特大型城市成为可能,霍华德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城际高速铁路的构想。

花园城市”的核心设计理念其实有两个,在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都曾提及。其一的原文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人们回复到土地——我们美丽的土地,它以天空为华盖,和风拂之,煦阳照之,雨露泽之——自然给与人类的这一神圣的爱的体现——真正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这指的是在城市中融入更多的自然元素,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生活;其二为“社会城市的建设将引起伦敦土地租金的下降,贫民窟的租金甚至会下跌到零,以至于可以拆除,取而代之以公园、花园和自留地”,这指的是通过更好地分布人口以降低地价,使得广大普通民众和劳动人民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花园城市理论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很多的应用,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在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曾设置了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当时曾一度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因此,我国对于城市生态的规划认知则逐渐靠近了由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理论,在近年来更是逐渐完善,成为了我国特色的“园林城市”体系。

园林城市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园林城市”偏重于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以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为评选的基本指标。生态园林城市”以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城市生活环境指标、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为评选的基本指标,在强调自然环境生态化的基础上,加大了社会生态化的比重,向“生态城市”更迈进了一步。

出于想让生活在过渡拥挤的城市的人们享有更多的土地和自然的思想基础,霍华德设计了三种不同的磁力,吸引人们分别在城乡安家,这三种磁力分别是城市农村城乡结合部

从设计模式上来看,“花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约3万人左右),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向外面新城扩展。

图丨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图解

如上图所示,其中的核心区域为主城区,而从此放射的六条放射线和同心圆分别为不同等级的主要交通路线,其中包括了城际高速公路、地铁、运河以及城际铁路。环绕在周边的六个部分是田园城市(城乡结合部)和农户用地(农村),内圈的空地为农田、水系、森林和绿地,外圈(六个小圆之间)的空地则是矿区、工业用地、蓄水池和其他功能用地。

虽然“花园城市”的理论已经被证实有着很多缺陷,不过其核心的辐射式分层设计理念却被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接受和应用,用以建造诸多的单核心超大都市,诸如北京。此外,在城市区域地块间插入绿地和自然部分也成为了我国“园林城市”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我国“园林城市”的理论发展过程来讲,它已经成为了多行业、综合性、系统性的设计理论,是结合了世界上诸多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集大成者。综合来看,“园林城市”有着八大特点,它们分别是:第一,科学规划设计,构成布局合理,拥有均衡分布的绿地系统;第二,突出生态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第三,实现自然和城市的融合,提高景观环境质量,同时承载城市的历史文化;第四,以绿地和植物创造景观,通过多种植物的科学配置实现互生共存,促进生物的多样化;第五,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安全、健康、方便人民生活的环境;第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通过政府组织和群众参与实现系统化的社会工程;第七,提升城市形象,注重城市天际线的设计,并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第八,以保护为主,全面保护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延续和发展城市文化,并增添自然风采和时代特色。

自我国的“园林城市”理论逐渐发展完善以来,在我国各地有不少的城市成功将该理论应用在了城市设计中。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本文将介绍几个我国“园林城市”的成功案例。

深圳作为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却并不缺少绿色的点缀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馨元素。在这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1238个公园,构成了深圳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

近十年来,深圳将公园建设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工作来统筹推进,公园数量年年攀升,平均以每年新建39个的速度快速增长,原来单一的公园形式逐渐发展为自然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特色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廊道公园等丰富多样功能互补的多级公园体系和城园融合的城市公园格局,使深圳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公园城市”截至2021年底,全市公园已达1238个,公园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1%,基本实现了市民出门5分钟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自然公园的目标。

从“城市公园”转变为“公园城市”,这不仅仅是文字顺序的简单调整,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建设大量的城市公园和远足径郊野径路线是深圳打造公园城市,实施山海连城计划的重要一环。在2017年,深圳市城管部门启动国内首条远足径建设,完成梅林山-大鹏半岛200公里远足径;2019年高标准建成梅林山公园郊野径示范段;2020年建成串联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的中部郊野径。此外,在2022年8月26日,深圳首条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通廊全线贯通。

据悉,深圳计划到2025年建成各类公园1350个,建设郊野径200公里以上;到2035年全市公园总数力争达到1500个,建设郊野径500公里以上,为市民提供可及可达的普惠民生福祉。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出现公园的城市,也是近代中国公园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园林建设经历了江南私园、城市公园和公园城市三个阶段。这里的传统园林建设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而自开埠后(1868年),上海出现了近代中国第一座城市公园“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自此进入了公园时代。而后在2003年12月,上海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十四五”起,上海着力打造公园城市,全面推进“生态之城”建设。

自解放之后,上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集中建园植绿行动,诸如把昔日的跑马厅北部改建为人民公园,新建绍兴儿童公园、华山儿童公园、西康公园、西郊公园等,还建造了一批与工人新村配套的公园如曹杨公园、宜川公园等等。1958年,上海响应毛主席“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相继兴建杨浦、和平、长风等综合性大型公园。至1960年,上海城市公园总数达55个。

而自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的园林绿化被纳入了城市建设规划的范畴,先后建设和改建了上海大观园、上海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东平和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海野生动物园等大型园林。不仅如此,在1993年,按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上海绿化建设从以“见缝插绿”为主进入“规划建绿”新阶段,1994年则筹建了内环线中心区域内最大的生态型城市公园世纪公园。

此后,在2010年前,上海先后建成环城绿带100米林带工程和400米绿带工程一期、闵行区体育公园、梦清园等,基本消除内环线以内500米绿化服务盲区。截止至2010年底,上海公共绿地总面积达1.48亿公顷,全市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13平方米,绿地率36%,绿化覆盖率达38.15%。

按照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至2035年,上海将建立“公园体系森林体系湿地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廊道网络绿道网络” 两大网络,将拥有30处以上郊野公园,将构建包括环城绿带和近郊绿环的双环、9条生态走廊及10片生态保育区。上海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上海的未来目标将会是打造“千园之城”,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

作者:吴越阳 钟法平 

注: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